嘉庆登基后与太上皇乾隆怎么相处?对乾隆继续独揽大权是何态度?

发布日期:2025-07-06 09:01    点击次数:103

中国历史上真正当过皇帝且自愿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皇帝寥寥无几,其中大多数如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是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这些太上皇在晚年大多境遇凄凉,然而,若论史上最幸福、权力最大的太上皇,非清高宗乾隆皇帝莫属。

在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年迈的乾隆皇帝已届85岁高龄,他毅然决然地宣布,将在来年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即未来的嘉庆皇帝。尽管如此,乾隆的太上皇生活实则是在嘉庆的痛苦与无奈中度过。

实际上,在历史长河中,在位的皇帝对于已退位的太上皇父亲难免心存芥蒂。嘉庆对乾隆便是如此,他虽心怀不满却只能默默忍受。从嘉庆在乾隆逝世后的行为便可窥见一斑。然而,若将嘉庆换成任何人,恐怕都难以忍受乾隆作为太上皇的那三年时光。

乾隆在宣布让位后就开始考验嘉庆

实际上,乾隆帝并不乐意退位,然而他先前曾对外宣称自己的在位年限不能超过祖父康熙帝。《清高宗实录》中有所记载:先祖在位六十一载,我自愧不如,若能承蒙天意庇护,至乾隆六十年乙卯年间,我年满八十五岁,届时便应将皇位传给皇子,退居幕后,安享晚年。

乾隆既然已经承诺了这等华丽的言辞,那便必须付诸实践。他25岁便登基为帝,若是在位六十载,那么他的寿命将高达85岁。需知在古代,能活过85岁的人寥寥无几,故而乾隆在当初说出这番话时,并未料到自己能如此长寿,活到85岁高龄。

到了85岁高龄,乾隆帝的身体依然健壮,依照他早年对外界的承诺,此时他理应退位让贤,然而乾隆帝的退位之举,实际上是在为当年所说的豪言壮语付出代价。

乾隆深知,在历史上,那些退位成为太上皇的人,往往在失去无上的权力后,晚年境遇凄凉。例如,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他们俩在继任者的冷落中度过晚年,并不快乐。乾隆同样认识到,这些太上皇晚年凄惨的主要原因,正是所谓的“人走茶凉”。

乾隆皇帝意欲避免重蹈李渊、李隆基的覆辙,于是他作出决定,虽退位却不能放权,必须确保国家大权仍由自己牢牢把握。如此一来,儿子嘉庆便不会对自己冷落,于是乾隆决意退位后以太上皇的身份继续辅佐朝政。

因此,乾隆在将皇位传给嘉庆之后,便开始对他进行了考验,意图给予他一次震慑。在正式禅位仪式之前,乾隆亲自领着嘉庆前往祭奠一位年仅九岁便夭折的孩童,并要求嘉庆对该孩童的陵墓行三跪九叩之君臣大礼。

这座陵墓内安息的是已故五十余年的嘉庆帝的二哥永琏,他是乾隆皇帝的次子,由富察皇后所出,自幼便深受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的宠爱,雍正皇帝特赐予他名为永琏,以示特别钟爱。隐喻着承宗器之意。

乾隆继位之后就秘密册立永琏为皇储,并将册立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下,遗憾的是永琏年仅9岁便不幸离世。乾隆皇帝在永琏不幸去世之后,对外公布了秘密册立永琏为太子的诏书,并且追赠他端慧太子的封号,并将他的遗体安葬于天津蓟州的朱华山。

乾隆让嘉庆对永琏行三拜九叩的君臣大礼,特意强调“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之故”,乾隆的用意在于表明,嘉庆对永琏的祭祀并非是弟弟对哥哥的缅怀,而是作为继承者对前任太子的敬仰。他这样做,除了因为对永琏的深厚感情和深切怀念,还意在试探嘉庆是否真正听从自己的指示。这其中的言外之意,便是告知嘉庆,即便你日后登基为帝,也仍需遵从我的旨意。

更深层次的意图是,乾隆意在向嘉庆传达,他并非乾隆心中最理想的继任者人选。在永琏不幸早逝之际,乾隆曾短暂考虑过将皇五子永琪秘密立为储君,然而永琪在25岁时也英年早逝,这便使得乾隆的念头随之烟消云散。

乾隆帝年届八十五高龄时,他的儿子中除了嘉庆之外,尚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以及皇十七子永璘仍健在。尽管永璇与永璘在史书上名声不佳,行事荒诞,但永瑆才情出众,一度成为嘉庆的强劲对手。然而,永瑆性格中略显犹豫不决,因此最终乾隆帝选择了嘉庆继承皇位。

若嘉庆不遵从指示,乾隆或许会挑选永瑆来替代他,因此乾隆安排嘉庆祭拜永琏,其意在于对他进行考验,同时暗指即便自己退位,嘉庆仍需遵从乾隆的旨意。若不然,他并非乾隆心中理想的继承人,乾隆依旧可能更换人选。

经过乾隆的这一番考验与磨练,嘉庆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因此,他只能继续对乾隆保持恭敬与顺从的态度,他深知唯有如此,方能稳固自己的地位。

乾隆让嘉庆成了见习皇帝

祭拜永琏固然是乾隆对嘉庆的一次敲打与考验,但真正让嘉庆感到难处的是乾隆退位之时。依照明朝遗留下来的传统,皇帝通常居住在乾清宫,然而到了乾隆的父亲雍正年间,这一习惯被打破,雍正开始居住在养心殿。此后的清朝历代皇帝,均以养心殿为居所,养心殿也因此成为了皇帝的固定居所。

然而,乾隆退位之后,以自己在养心殿居住了六十年为由,坚决拒绝离开;即便不离开养心殿也行,那么让嘉庆入住乾清宫也可以接受,但乾隆却不同意;他只准许嘉庆继续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只得白天前往乾清宫履行职责,而夜晚则必须返回毓庆宫安顿。

乾隆不仅在禅位大典前夕态度突变,拒绝将象征皇权的玉玺交出,也不愿迁出皇帝的居所,更不打算交出代表皇权的玉玺,这无疑让嘉庆感到尴尬。乾隆此举显然是表明他无意退位,因而引发了朝臣们的热议。

刘墉身为吏部尚书,纪晓岚担任礼部尚书,面对乾隆的行为,他们均感不满。纪晓岚便引用经典,向乾隆指出此举违背了礼法。而刘墉则建议,乾隆应在搬出养心殿或交出玉玺之间作出选择,若不如此,不如取消禅位大典,以免成为笑柄。

乾隆帝素来重视尊严,若取消禅位仪式,实在有失体面,故在刘墉与纪晓岚的劝解下,他最终选择将玉玺交付,并未撤离养心殿。因此,在禅位大典上,乾隆帝虽极不乐意,还是不得不将玉玺转交给嘉庆帝。

交接完玉玺之后,乾隆当着众朝臣面一顿自我吹嘘,称赞自己是:今日之我,已达到传授之极致,堪称千古以来最为完美的全才,不仅超越了三代之后无人能及,即便与传说中的尧舜相比,亦有过之无不及。

这表明乾隆将退位给儿子的行为赞誉为堪比尧舜二帝的明智之举,继而又开始自我夸耀,他引用了历史上诸多杰出皇帝的例子,来彰显自己的伟大。疆域之广、民众之多、寿命之长,乾隆帝一一与自己过往经历相较,终得出结论:自己乃继三皇五帝之后,最完美、最成功的帝王。在此之余,乾隆帝不忘强调,自己之所以选择退位,实乃出于对祖父康熙帝的孝顺之情,旨在成就康熙帝千古一帝的美誉,故而自己的在位时间亦不能超越康熙帝。

实际上,乾隆的言外之意是,他早已在各方面超越了祖父康熙,但作为子孙,他出于对康熙的孝顺,不便超越康熙的执政年限。

这场禅位大典成为了乾隆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而继位的嘉庆甚至没有机会发表就职演说。整个仪式几乎成了乾隆自我炫耀、自我夸耀的舞台。尽管乾隆自诩完美,定下了高尚的基调,但他在禅位前后的种种行为却清晰地表明,他根本无意退位。

乾隆退位之后的举措进一步彰显了他不愿退位的意图,退位之后,他对外仍自称朕所发布的命令被称为“敕旨”,朝中大臣在呈递奏折时,提及“太上皇”三字需依照皇帝规格提升三格书写,而实际上的皇帝嘉庆仅需提升两格;他的诞辰被誉为“万万寿日”,而嘉庆的诞辰则称作“万寿日”,而且在他生日当天,全国上下均举行庆典,民众放假;紫禁城内依旧沿袭乾隆年号,而城外则采用嘉庆年号。

乾隆虽然把玉玺交给了嘉庆,但他又命人造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的印信明确指出,奏折的审批需太上皇的玉玺与皇帝的玉玺共同加盖方能生效。此举实则意味着,尽管乾隆将玉玺交出,他却巧妙地削弱了嘉庆的皇权,实际上是将权力依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乾隆在接见朝鲜使臣时,还特意告诉朝鲜使臣:“朕虽然归正于皇帝,然军国大事还得由朕批准方可。”

这分明是在向朝鲜传达一个信息,即便乾隆已经退位,他依旧是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大清国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他的手中。

嘉庆对于乾隆的这些举动,唯有继续保持着谦恭与顺从的态度,他必须去迎合并取悦乾隆,因此,《朝鲜李朝实录》记载:臣子陪坐在先帝身旁,初略环顾四周,先帝若喜悦,臣子亦随之喜悦;先帝若欢笑,臣子亦随之欢笑,唯专注于先帝的一举一动,目光未曾有所转移。

乾隆的一系列举动,显然表明他根本无意让嘉庆真正执掌皇权。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在乾隆担任太上皇期间,嘉庆不过是个摆设,国家大权依旧掌握在乾隆手中,嘉庆仅是参与一些祭祀仪式,宛如国家的吉祥象征。相较之下,那时的嘉庆更像是一个太子,而非真正的皇帝。

乾隆为了专权通过和珅来压制嘉庆

在嘉庆二年(1797年)之际,乾隆帝的语言能力开始出现衰退迹象,讲话时口齿变得模糊不清。尽管如此,他的思维能力依旧保持得不错。然而,乾隆帝对于自己语言能力的衰退感到担忧,他害怕嘉庆会借此机会独揽大权。

当年,领班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不幸离世,乾隆帝迅速决定,由心腹和珅接任阿桂的职位。于是,和珅成为了乾隆帝的代言人,而乾隆帝则借助和珅的力量来制约自己的儿子嘉庆。

乾隆言语含糊不清,然而精通乾隆心思的和珅却能准确领会其言外之意,因此和珅便担当起台前代表,独揽了乾隆赋予的权力。

在这种境况下,嘉庆仍旧选择忍耐,他亦不敢与和珅关系恶化,须知和珅当时有能力假托皇帝之令废黜他的帝位,因此他唯有继续忍受。

这段时期每日的朝会都颇具趣味,乾隆帝依旧端坐于御座之上,真正的皇帝嘉庆则位于其下方,而“翻译”和珅则站立在乾隆帝身旁,朝臣们对皇帝的跪拜实则是对乾隆、嘉庆以及和珅三人的敬仰,因此世人将和珅誉为“二皇帝”。

实际上,乾隆皇帝对和珅的信任背后,也是为了让他承担一些责任。尽管和珅被称作一代大贪官,但他确实才干出众,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颇有造诣。每当乾隆需要资金时,和珅总能迅速筹集到所需款项。乾隆欲塑造贤明君主的形象,故而自身不能聚敛财富,于是只得借助和珅之手进行敛财。然而,和珅身为贪官,其所聚敛的财物大多落入乾隆之手,而他却承受了恶名。百姓与嘉庆皇帝都对和珅充满怨恨,因此可以说和珅是专门为乾隆承担恶名的人。

乾隆通过和珅去压制嘉庆,也给和珅带来了杀身之祸,嘉庆四年,即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驾崩。紧接着,正月十八日,嘉庆帝迅速以二十项重罪将和珅处决。乾隆帝与和珅的离世,相隔仅仅半个月。

尽管嘉庆对父亲乾隆心怀不满与反抗,他绝不敢公然流露出来,然而,自乾隆驾崩后,他立即将和珅赐死这一举动,足以证明他已忍无可忍;他将多年来对乾隆的不满与反抗,全部倾泻在了和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