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8师违抗军令擅自行动,彭老总得知后,连连夸奖:好部队

发布日期:2024-12-21 14:52    点击次数:83

1951年4月,美国总统杜鲁门,

任命李奇微将军接替麦克阿瑟,出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李奇微仔细研究了前线战况,很快就发现了志愿军的软肋——后勤补给严重不足。

在那个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长期战乱。

工业基础薄弱,难以为远征军提供充足的物资支持。

补给线漫长而脆弱,常常受到联合国空军的轰炸。

相比之下,美军拥有雄厚的物资储备和发达的补给网络。

李奇微抓住这一弱点,

提出了“磁性战术”。

1951年夏秋之交,这一战术在朝鲜半岛东西两线同时付诸实施。

西线,爆发了著名的铁原阻击战!

展开剩余92%

与此同时,东线,爆发了华川阻击战。

华川阻击战的惨烈,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铁原阻击战!

李奇微“磁性战术”

1951年5月,志愿军司令部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全线北撤,退至三八线休整。

这个决定源于多方面的考虑。

志愿军已经连续作战多时,士兵们需要休息,武器装备需要修整,后勤补给亟待补充。

同时,中国国内的工农业生产也急需恢复。

因此,

5月21日,撤退的命令传达到了前线各部。

然而,志愿军的这一举动,恰好落入了美军总司令李奇微的算计之中。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

李奇微,精心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战术。

他充分利用美军的机械化优势,命令部队在撤退时,保持与志愿军40里。

这个距离经过精确计算,恰好是志愿军徒步追击的极限。

诱使志愿军不断前进,却又始终无法触及。

这个战术的核心在于消耗。

李奇微深知,

志愿军的补给能力有限,每个士兵携带的粮食和弹药最多维持7天。

而美军,则依靠强大的后勤系统,可以持续作战。

他的计划是,

让志愿军在追击中耗尽补给,然后发起致命一击。

7天后,当志愿军的补给即将耗尽时,李奇微下达了反攻命令。

美军的装甲部队,如同出笼的饿狼。

在朝鲜半岛的东西两线,同时发起进攻。

西线,美国第一军死死咬住了志愿军的第64、65军;

东线,美国第十军对志愿军第9兵团发起猛烈攻势。

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志愿军180师,正按既定计划有序撤退。

这支部队,曾在过去的战斗中屡建奇功。

但此刻,美军的反应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中国指挥官的预料。

当180师意识到危险时,已为时已晚,美军已经将他们团团包围。

在装备悬殊、补给匮乏的情况下。

180师英勇奋战,但伤亡惨重。

他们的失利,就像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东线上,撕开了一道大口子。

美军主力,如同洪水般涌入这个缺口,迅速向志愿军后方渗透。

他们很快又踏破了志愿军20军的侧翼防线。

至此,整个东线防御体系岌岌可危。

志愿军第9兵团,是一支重要的部队。

他们勇敢,能打仗,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美军的装备太好了,有坦克、飞机、大炮,样样齐全。

他们对第9兵团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进攻,从陆地、空中、海上一起来,打得志愿军喘不过气来。

第9兵团顽强地抵抗着。

可是,敌我力量差距实在太大了。

慢慢地,

第9兵团被美军包围了,情况变得非常危险。

在后方,彭老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知道第9兵团快要撑不住了,必须赶紧派人去帮忙。

可是当他看地图的时候,傻眼了:

华川附近竟然没有其他志愿军部队!

华川很重要。

如果丢了华川,

不仅会威胁到志愿军的防线,还可能影响整个战争的走向。

彭老总心里清楚,所以更加着急。

一个意外的好消息

正当彭老总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第20军58师突然出现在了华川附近。

58师,可不是一般的部队。

它是解放战争时期,华野王牌部队中的头等主力,战斗力相当强悍。

不久前的长津湖战役中

,他们就曾经痛击过美国陆战1师,让美军吃尽了苦头。

大家都很好奇,58师,怎么会这么巧地出现在华川呢?

原来,

这支部队不仅打仗厉害,撤退也比别的部队快得多。

他们居然提前两天就撤到了华川附近,比原计划早到了不少。

说起58师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其实原因很简单。

他们已经打了很久的仗。

人困马乏,肚子也饿得咕咕叫。

而他们知道,只要穿过华川,到了指定的地方,就能吃上香喷喷的饭,美美地睡一觉。

九死一生的局!

师长黄朝天和政委朱启祥站在临时指挥所外,看着远方时不时闪现的炮火。

黄朝天紧皱着眉头,

嘴里叼着的烟卷早已熄灭,却浑然不觉。

“老朱,你感觉到了吗?”

黄朝天低声问道,眼睛依然盯着远方。

朱启祥点了点头,“形势不太对劲。”

两人心里都清楚,

按理说,他们的后方还有60军、27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第5军团的部队。

可是现在,敌人的炮弹却已经落在了58师的驻地附近。

远处传来的炮声,越来越清晰,离这里只有10多里路了。

“后方一定出了问题”,黄朝天沉声说。

“否则敌人不可能突进得这么快。”

朱启祥正要回答。

突然,一阵更加密集的轰鸣声从173团的方向传来,黄朝天猛地转身。

不对头,是密集炮火!

两人快步走进指挥所,里面的参谋们正忙得不可开交。

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符号,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立即联系173团,问清楚情况!”

黄朝天对通讯员喊道。

可多次呼叫,173团却没人应答,急得朱启祥满头大汗。

黄朝天深吸一口气,环顾四周。

这些天来,

58师经历了连续的大战,全师已经减员20%,只剩下7000多人。

每个人都带着伤,衣服上还沾着泥土和血迹。

更让人揪心的是武器弹药的匮乏。

机枪子弹只剩下编制的一半,迫击炮和火箭筒的弹药更是只有三分之一。

重武器?

那简直就是奢望。

而对面是什么?

据情报显示,

美军第9军从后方穿插过来,有整整三个师的兵力,超过3万人马。

他们不仅人多,还装备精良,坦克、大炮应有尽有。

兵力差距至少三倍,火力差距更是惊人的40多倍。

这仗,怎么打?

而且擅自行动,打赢了还好说,要是打输了,恐怕得上军事法庭。

这是九死一生的局!

但,

大丈夫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突然,黄朝天狠狠地一拳砸在地图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

“干!”

58师,不愧为铁军!

彭老总得知后,连连夸奖:

“这支部队能打硬仗、恶战,能突击又能顾全大局,是一支作风很硬的好部队!”

一场战役,11位战斗英雄

简陋的掩体里,战士们紧握着步枪。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天了,口干舌燥,肚子里空空如也。

但他们知道,身后就是祖国,容不得半步退缩。

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军,整整7天里只前进了4公里。

原本猖狂北进的气焰,在58师的顽强抵抗下备受打击。

终于,在6月8日这天,58师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撤出战斗。

当统计战果时,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在这13天的阻击战中,58师阻挡了敌人10个团的进攻,毙伤俘敌军7400余人,毁伤坦克8辆。

这是何等辉煌的战绩!

更令人自豪的是,

这场战役中58师涌现出了11位战斗英雄。

这个比例,竟然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不相上下。

每一位英雄的事迹,都是那么的惊心动魄,令人敬佩。

华川阻击战,虽然没有铁原阻击战那么出名。

但顶住了美军的进攻,改变了整个战争的局面。

要是没有58师,

美军可能就包围了我们的主力部队,东线十多万的友军危在旦夕,后果不堪设想。

1955年,58师师长黄朝天被授予少将。

1987年,在南京去世,享年72岁。

正是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过上和平的日子。

华川阻击战,58师,黄朝天将军,这些名字都应该被记住。

他们的故事,应该一直讲下去。

发布于:天津市